不難發現:連「舊衣服」都捨不得扔的人 大多有「3種命運」很準
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,越來越多的人推崇「斷舍離」。
把家裡無用的東西,都扔出去;讓房間盡量變得寬敞。
無形之中,我們還形成了這樣的思維:「不捨得扔東西,就是髒亂差的活法。」
還有人冠冕堂皇地指出:「將物質做加法並不能換來人內心的豐盈;只有擺脫物質的束縛,增加體驗,人才能向幸福靠近。」
似乎大家都可以活在真空裡,把外物都捨去,有了內心的富足就夠了。
想來,沒有一定的存款,也沒有豐衣足食,還談什麼幸福感?
或許你會瞧不起那些穿舊衣服的人,其實你的幸福指數,還沒有他那麼高。你多半是死要面子活受罪、為了顯擺亂花錢而已。
不得不說,連舊衣服都捨不得扔的人,往往是以下幾種命運,樸素高貴。
01、心中有情,裝著過去的「回憶」。
著名作家肖復興,出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,經過多年的打拚,在北京定居了。
小時候,家裡很窮,父親帶著他和弟弟,去崔大叔家串門。
之後,肖復興經常獨自去崔大叔家做客。
崔大嬸心疼地說:「要你娘活著,該多好啊。」
一句話還沒有說完,崔大嬸就流淚了。肖復興在一旁,也跟著流淚。
很長一段時間,肖復興離開北京,去北大荒農墾插隊。
去之前,他和崔大嬸告別。崔大嬸特別做了一條棉褲,就像母親捨不得孩子遠行一樣,真的擔心孩子餓著,凍著。
過了很多年,大家的生活條件也變好了。崔大嬸住了樓房,肖復興也住了新房。
但是不管搬家多少次,棉褲一直留著,就放在箱子底下。
當肖復興也變老的時候,偶爾翻開箱子,感慨萬千。他想起一句話:「開匣不知雙淚下,滿庭積雪一燈昏。」
那些隨便把東西丟掉的人,認為「回憶殺」是刺痛自己的東西。看到舊物,就很焦慮,猶豫是否有用。
捨不得扔東西的人,每一次「回憶殺」,都會讓自己警醒,約束自己的行為,也讓自己回到生命的春天裡去。
事實說明,懷舊的人,更善良。他會把人情記得清楚,也會在對方需要的時候,給予回報。就算彼此分別了多年,重新見面,仍舊彼此善待。
02、家庭有難,難免是「窮怕了」。
作為富二代,肯定是不怕窮,因為他們沒有窮過。
人,只要窮一次,就知道什麼是節儉,為什麼要保留舊衣服了。
網友「歡快水滴」說,他從小,就聽父母的一句嘮叨:「新三年,舊三年,縫縫補補又三年,一套衣服穿九年。」
母親還告訴他,舊時的財主,也是靠節儉起家的,並沒有潑天的富貴。
在父母的教導下,他對舊衣服很有感情,也會堅持保留。
遇到窮親戚,或者流浪的人,就送給他們。當然,在送舊衣服的時候,還會送去吃的。反正,送出去,比扔掉更強一些。
作為70後的我,出生在山溝裡,成長在缺衣少食的家庭,窮了十幾二十年。
我家三姐弟,哥哥穿不了的衣服,就讓我穿。
有一次,姐姐穿過的衣服,也讓我穿。到了學校,同學對我指指點點。原來,衣服上有一朵若隱若現的花,和男孩格格不入。
回到家,我把衣服丟給母親。
母親語重心長地說:「家裡還有十元錢,若是給你買了衣服,這個月,又該怎麼過呢?」
忽然,我懂得了母親的無奈。看到母親挑著青菜去集市賣錢的樣子......
我家在青黃不接的時候,南瓜飯,一頓接一頓。但能有什麼怨言呢?抱怨也解決不了問題。
是啊,沒度過寒冬得人不知道太陽得溫暖,沒去過沙漠的人不知道水的甘甜。
因為經歷了「窮」,心中怕「窮」,因此什麼都保留。舊衣服也會考慮其「剩餘價值」。
03、生活有方,傳遞節儉的「好家風」。
在我的老家,有一種習俗:誰家有孩子出生,就會向親戚朋友討要幾件舊衣服。
孩子能夠穿上舊衣服,就是「命賤」的表現,以後就很好養大,什麼都不挑剔。
很多家庭,把舊衣服留下來,就是隨時準備給添加孩子的親戚朋友的家庭。
就是住上了小洋樓的家庭,也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穿很多的舊衣服,尤其是棉襖和毛衣。
畢竟冬天的衣服很貴,並且孩子長得快,衣服淘汰也快。
多穿舊衣服,肯定是可以省下一筆錢。更重要的是,孩子穿了誰家的舊衣服,再去誰家做客,玩耍,會特別得到關愛。這份親切感,很特別。
當村裡有幾個孩子同時出生的時候,大家互相給舊衣服。就像兄弟姐妹一樣。
很多「土豪」認為,衣服都不捨得扔掉,是墨守成規的體現,是阻礙了人的進步。如果去應聘,會很掉價。
認真想一想,還真不是那麼回事。把舊衣服洗乾淨了,煨燙平整,仍舊神采奕奕。
看看那些穿舊軍裝的人,找工作,總是會得到大家的青睞;去哪裡出差,一路上也會被大家點贊。
畢竟,人的言行舉止,待人真誠,願意幫助他人,比穿新衣服,更加重要。
《莊子》中寫道:「物物而不物於物。」
到底是外物駕馭人,還是人駕馭外物。別忘了,面子也是外物。
有時候,乾淨整齊,不等於什麼都扔掉,而是一個人養成了整理物品,善待物品的習慣。
生活需要適度的囤積,應對任何的「不時之需」。
真正不捨得扔舊衣服的人,懂得翻曬,清洗,整理,珍惜每一份情愫,把所謂的面子扔掉了,也把日子過得很自信。
文章來源:頭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