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vertisements

坦然面對自然規律!96歲教授夫人主動「斷食結束生命」 「生前留下一句話」值得所有人深思

這一天結束后,陳司寇就會踩著夕陽回家。

在吃完一些簡單的晚飯後,洗漱躺好的陳司寇再看會書刊雜誌,便準時在夜裡9點前進入睡眠。

而除了嚴格按照這份日程計劃表來安排以外,陳司寇也格外注重身體上的健康。

Advertisements

在陳司寇看來,「只有身體是自己的」,所以,為了能夠健康、養生,陳司寇特地自學了許多醫學保健的小知識。

甚至無論風霜雪雨,都雷打不動地堅持運動健身,這也讓她始終保持著身心的健康平和。

同樣,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,陳司寇還專門規劃了許多學習內容。

Advertisements

從時事政治到天文地理,包括戲劇和體育,陳司寇都有著詳盡的學習計劃,這也讓她的生活十分充實。

就這樣,這位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在經歷過悲痛和挫折后,再一次重新站了起來,並且快樂而平淡地生活了下去……

三,死亡

Advertisements

或許有人看到這裡,會感到十分疑惑,那就是這樣一位老年人,為什麼會突然選擇絕食死亡呢?

實際上,這也是陳司寇對待人生的一種態度,那就是「儘力活,儘快死。」

在獨居的歲月中,陳司寇無論是大活小活,總會儘力完成。

從買菜做飯,到手洗小件衣物,陳司寇始終堅持生活自理。

直到後來年齡實在偏大,才在子女的勸說下給家裡請了一個保姆,每周兩次幫她打掃衛生。

不過,儘管有了保姆,但陳司寇還是堅持自己做飯。

Advertisements

在陳司寇的觀念當中,「只要一開始不做,後面就逐漸變得做不了了」。

所以,除了萬不得已的情況下,陳司寇還是喜歡親力親為,將所有事情打點得妥妥帖帖。

或許是活得足夠「努力」,因此,談到死亡時,陳司寇的態度也格外坦然無懼。

2015年底,陳司寇在例行的體檢時被檢查出左腎上長了一顆腫瘤。

Advertisements

醫生在評估病情后,建議她立刻進行切除手術。

然而,陳司寇卻委婉地拒絕了這一治療計劃。

面對親朋子女們的勸說,陳司寇也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:

原來,她認為這顆腫瘤或許是「上天的暗示」。

畢竟對於普通人而言,她已經算是高壽,而在這漫長的人生中,她儘管經歷了許多風雨,但卻並沒有遭受過病痛的折磨。

所以,面對生老病死這樣的自然規律,陳司寇選擇了「不強求」。

在這之後,這位老人告別了充滿消毒水和醫生護士的醫院,仍然繼續著她正常的、享受著當下每一刻的精心生活:早睡早起,營養均衡,走親訪友,活動筋骨。

Advertisements

也許是因為她那平淡的態度,也許是因為她健康而規律的生活,因此,在查出腫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裡,陳司寇的生活一如往常,身體上看不出有任何不適。

可是,那一天最終還是到來了。

2017年伊始,這位老人明顯地發現,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。

Advertisements

首先是腎上的腫瘤,在轉移成癌症后很快複發,影響了陳司寇的日常生活;隨後,尿毒症和貧血等問題也接踵而至。

徹底倒下的陳司寇被子女接回了身邊。

由於擔憂,子女們一邊精心照料著陳司寇,一邊力勸老人去醫院接受治療。

可是,「固執」的陳司寇再一次拒絕了孩子們的好意:

她既不願意吃那些只能延緩生命、卻並沒有什麼意義的藥物,也不想讓那些冰冷的醫療器械將她的身體劃分得「四分五裂」。

不僅如此,不願意麻煩別人的陳司寇還向子女們下達了三條「禁令」:不要通知學校,不要通知親友,更不要讓人來探望。

面對陳司寇的倔強,兒女們也沒什麼辦法,便請了一位保姆來照顧她的起居。

可是,這恰恰同樣是陳司寇不能接受的情況:

原本就事事都不願意麻煩別人的她,眼看著兒女保姆們在不斷地「圍著她轉」,這讓她格外難受,卻又無能為力。

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,加上長時期的卧床,陳司寇的「求死之心」越來越強烈。她開始哀求子女們想辦法幫她「快點解脫」,讓她早登極樂。

可是一來國內並沒有安樂死的相關法案,二來作為子女們,誰也無法接受自己親手殺死母親的事實。

看著兒女們糾結的樣子,陳司寇最終決定「自殺」。

2017年10月,陳司寇開始斷食斷水,無論兒女怎麼勸說,甚至把飯喂到了她嘴邊,可是陳司寇都堅決捂住嘴巴,搖頭表示拒絕。

就這樣,堅持了4天以後,10月21日的下午五點,陳司寇緩緩吐出最後一口長氣,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人世間……

四,結語

如今,縱觀這位老人的一生,唯有「通透」兩字可以形容:儘管少年時歷經貧窮與戰亂,但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陳司寇,踩著重重艱險迎難而上,最終踏入中國最高學府當中;中年夫妻,面對人生當中困境和煩擾,她仍然咬緊牙關,和丈夫互相打氣堅持,最終守得雲開;而晚年的獨居里,陳司寇又很快釐清了自己即將面對的問題,並且用自己的方式一一解決,讓晚年生活也仍然有滋有味;及至臨終前,陳司寇仍然坦然從容。

不願拖累旁人的她,在選擇死亡時的無所畏懼,也讓人面對她多了一份敬佩。

實際上,早在多年以前,陳司寇曾經接受過媒體雜誌的採訪。在採訪時,陳司寇就提到過:「任何事情只要想得開,就可以戰勝它。」

同樣,在生前的最後一刻,陳司寇也拼盡全力,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一句頗具哲理的話語:「人的一輩子就是要活得真實,別害怕死亡,我們要在人生有限的時間裡,把自己活成個像樣的年輕人,這樣就足夠了,就不要再為子女們留下各種負擔。」

其實,許多人口中說著「活得愉快、死得坦然」,但當面對那一刻時,卻仍然退縮後悔。顯然,作為一名高級知識分子,陳司寇不僅說了,也同樣是這樣做的,這一點,也令無數人對她敬佩有加。

或許,生死並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。但面對人生時,比起死亡,如何有價值、有尊嚴、有質量地生活,似乎是更難、也更需要我們來思考的問題。

畢竟,「生如鴻毛而死如泰山」,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目標,毫無意義的生活,顯然比死亡更令人感到恐懼,不是嗎?







文章來源:今日頭條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